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 | 第四届“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高端论坛的发言
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 | 第四届“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高端论坛的发言
2018年6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唐钧主任受邀参加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第四届“社会风险与校园安全”高端论坛,并作了《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的主题演讲。
唐钧主任指出,中央反复强调风险评估和危机预警,在新媒体环境和风险社会中,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应“向纵深探底”、应“优顶层设计”、应“强风险沟通”。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风险评估和危机预警。习总书记强调,要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全面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2年中办国办下发意见要求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7年国务院发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要求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前需做风险评估,2017年国务院下发《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2018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
1.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应“向纵深探底”
唐钧认为,社会风险评估和危机预警易“表面化”和“浅显化”,仅感知和识别外在风险和表层危机,将导致“刻舟求剑”、“治标不治本”、“标本混淆”、“不能防范于未然”等失误。
对此,唐钧指出,社会风险评估和危机预警应“向纵深探底”。一方面,透过突发危机,在“根源层”识别社会风险,把握突发危机的“根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标本兼治”、“全国联动预防”的风险治理局面,阻止危机爆发或危机恶化。
2.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应“优顶层设计”
唐钧认为,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易出现“狭隘化”和“行政干预”等特征,易出现评估不全面、不真实、不准确等问题,导致“行政指挥棒”效应和“不发预警不出错”、“坐等危机爆发后再表现”等现象。
对此,唐钧指出,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应“优顶层设计”。一方面,应优化“风险准则”的“指挥棒”,应囊括(1)人员死伤、(2)社会恐慌、(3)负面影响等综合评估指标,形成广义和科学的评估和预警。另一方面,应优化“绩效考核”,应扭转“抢险救灾出典型”、“提前化解不为人知”的局面,尽快形成“风险管理导向的绩效考核”,不仅表扬“应急劳模”,更要表彰“风控英雄”,真正落实中央“关口前移、根源治理”的倡导。
3.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应“强风险沟通”
唐钧指出,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在操作中需要完善的风险沟通机制。若缺失,易出现管理方“麻木不仁”或“过度反应”两种极端表现,导致群众“过度敏感”且“不负责任”的恶性循环。
对此,唐钧指出,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应“强风险沟通”。一方面,管理方应拿出“富有公信力”的态度,应采取“在制度层面治理风险”的行动。另一方面,群众(家长)也应纠正“既推卸责任”又“过度敏感”的误区,更要扭转“社会倒逼”甚至“破坏秩序”等违法行为,回归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自2008年开始,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学校安全等多领域,长期开展社会风险评估与危机预警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